21世纪经济报道 记者 崔文静 北京报道10月23日,北交所启动公司债受理审核,正式推出信用债业务。
多位来自不同券商的投行保代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目前诸多保代和企业都将北交所作为首选地。
“因为沪深交易所已经有很多项目在排队,北交所信用债业务新开通无需排队。”一位保荐代表如此解释原因。
实际上,除了债券业务,北交所的股权业务也在受到更多投行和企业的青睐。
21 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自8月27日证监会官宣IPO节奏性收紧、9月1日北交所“深改19条”发布以来,投行和企业的“北上”积极性明显提高。
与此同时,多地政府也主动劝说符合“专精特新”定位的企业转道北交所。
从实际数据来看,北交所生态的确正在悄然生变。以辅导备案企业变化情况来看,根据Wind,截至10月22日,9月1日以来,报送辅导备案材料、辅导备案登记受理、辅导验收通过的北交所企业数量达到55家,去年同期为37家,同比增幅高达48.65%。
诸多迹象表明,北交所的资本市场生态正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
投行、企业北上
天气渐凉,但对于北交所而言,股权、债券业务却双双迎来春天。
10月23日上午9时,北交所正式启动公司债券受理审核工作,交易业务预计将于年底正式上线。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北交所第一次推出信用债业务,也意味着,目前北交所没有排队企业。
有投行保代向拟发债企业作动员工作,称尽管从债券发行难度而言,理论上北交所与沪深交易所并无实质性差别,但由于北交所债券业务刚刚推出,无需排队,因而其前期已经与北交所沟通过,只待北交所业务一开通就着手进行项目申报。
“不少企业也一样,为了更快发行债券而优选北交所。”某投行保代私下向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
实际上,北交所被更多企业和保代放在第一位的,不只是债券发行,还有IPO。
根据上述保代介绍,早在今年一季度,科创板新上市企业数量明显减少时,他就曾和手头一家原本计划备战科创板的企业商量,是否将目的地转至北交所。但由于科创板首发市盈率明显高于北交所,希望获得更大募资规模的企业虽有所心动,却想等等看。而在8月27日证监会正式官宣阶段性收紧IPO节奏以后,该企业不再犹豫,目前正在准备向北交所递交上市申请并挂牌新三板。
除了尚未正式启动IPO的企业改道北交所,一些昔日冲刺沪深交易所折戟的企业同样将上市目的地调整到北交所。
比如,9月27日新获北交所辅导备案登记受理的北京天广实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即曾于2020年9月申请科创板上市,次年3月撤回材料,如今再次备战IPO将北交所作为首选地。
从辅导备案数据来看,根据Wind,9月1日至10月22日,报送辅导备案材料、辅导备案登记受理、辅导验收通过的北交所企业数量共55家,较去年同期多出18家。
不过,这仅仅是一个开端。根据保代人士介绍,由于企业从计划转战北交所到实际进行上市申请需要一定时间,目前距离8月27日官宣IPO节奏性收紧尚不足一个月,尽管不少企业在IPO节奏性收紧以后决定转战北交所,只是目前从公开数据尚难以看出。随着时间推移,后续向北交所报社辅导备案材料的企业大概率将明显增多,而且质量可能会有所提高。
北交所 IPO“后备军”扩张
根据保代人士介绍,目前科创板、创业板上市标准的提高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板块属性契合度要求提升;二是利润水平标准提高,科创板第五套标准暂停,不再允许亏损企业上市,创业板净利润最低上市标准则较去年提高2000万元至8000万元。
由于上述标准的提升,一些企业不得不终止沪深交易所IPO进程。而其中符合北交所“专精特新”定位的,又被看作北交所的“后备军”。
“后备军”规模有多大?仅就与“专精特新”契合度颇高的信息技术类企业而言,截至10月22日,8月以来的相关撤回项目已经达到25个,在同期撤否项目中占比近半。
多位保代曾告诉记者,在“深改19条”出台以后,北交所建议券商推荐50亿元市值以上的公司上市。而市值超50亿元,营业收入约为四五十亿元。
从8月1日至10月22日沪深交易所撤否项目来看,最近一年营业收入超40亿元的企业共5家。剔除目前不受IPO欢迎且“专精特新”属性偏弱的消费类行业,或同时满足50亿元市值与北交所板块属性定位的企业共3家。
这三家企业分别为:10月12日从上证主板撤回材料,2021年营业收入50.58亿元的金属制品业企业国铭铸管股份有限公司;9月28日终止创业板上市进程,2022年营业收入175.70亿元的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企业高景太阳能股份有限公司;8月5日折戟创业板,同属于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行业,2021年营业收入高达357.09亿元的惠科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惠普股份”)。
不过,从IPO撤回原因来看,上述企业多多少少存在待提升之处。比如,惠科股份2022年上半年扣非净利润亏损14亿元,尽管其净利润仍然维持在2.5亿元的高位,但已经是“纸面繁荣”。
“高景太阳能”则近年来业绩提升较为明显,2020年-2022年的净利润分别为-0.01亿元、1.08亿元和18.21亿元,同期营业收入为8.91万元、24.91亿元和175.70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多方力量正在共同促进企业、投行选择北交所。
综合受访保代透露,一方面,多地政府积极劝说企业北上北交所,一些沪深交易所上市艰难的企业,会被政府建议转至北交所IPO。“有时候,保代人还没到,政府工作人员已经主动与企业沟通上了。有些地区,企业如果成功实现北交所上市,能够获得一定的政府补贴。”
目前,佛山南海区、西安市、福建泉州市均已设立北交所IPO的补贴政策,如果成功实现北交所上市,企业最高有望获得1500万元、1000万元和1300万元的相关奖励。
另一方面,由于投行IPO保荐与承销收入与企业首发募资规模密切挂钩,北交所因首发市盈率明显低于其他交易所、企业募资规模偏小,因而一些投行的北交所IPO参与意愿相对不高,此类投行以沪深交易所项目储备较为丰富的头部券商为主。为了提高投行北上积极性,在券商颇为看重的证券公司分类评价中,北交所参与情况被赋予了较高的分值。
“如果你想拿到相应加分,就必须要多保荐企业实现北交所IPO。在拿到加分的压力下,公司会要求我们适当加大北交所投入力度。”受访保代表示。
发行市盈率与创业板、科创板差距缩小
与此同时,在企业与投行颇为关注的发行市盈率上,北交所与创业板、科创板的差异有所减小。9月1日-10月22日,北交所、创业板、科创板的新上市企业分别为8家、10家和5家。
从这些企业发行市盈率来看,北交所位于14倍-26倍之间。其中,10月19日新上市的卓兆点胶发行市盈率最高,为25.74倍。这一市盈率高于10月以来仅有的2家创业板新上市企业之一的中集环科,后者市盈率为20.53倍。
尽管二者的发行市盈率差距并不大,但考虑到过去北交所整体市盈率明显低于创业板、科创板,在一些保代和企业的既有观念中,能够实现创业板、科创板上市,首发市盈率和募资规模一定比北交所高。
此番北交所企业卓兆点胶发行市盈率超过创业板企业中集环科,使得部分保代和企业不再将北交所上市首发募资规模一定低于创业板看作理所当然。
从各板块一段时间内的平均市盈率来看,尽管北交所未见明显提高,但其与创业板、科创板的差距正在不断缩小,与科创板的差距缩小更为显著。
9月1日-10月22日,北交所新上市企业平均市盈率为17.88倍,较创业板低58.57%、较科创板低61.78%。
而2022年全年,北交所、创业板、科创板的发行市盈率为22.40倍、48.25倍、83.26倍,北交所发行市盈率比创业板低 53.58%,比科创板低 73.10%。
从2022年全年、今年1-8月、9月1日-10月22日之间的各板块平均发行市盈率变化来看,科创板降幅最为显著,由83.26倍降至73.61倍,如今仅剩46.78倍,较去年全年下降43.81%;创业板平均发行市盈率平稳降低,由48.25倍降至45.55倍,再缩减至43.16倍;北交所则先降后升,从去年的22.40倍下降至17.35倍,后回升至17.88倍。
而沪深主板年内1-8月和9月以来的平均首发市盈率分别为28.85倍和22倍,与北交所最为接近。
“未来一段时间,北交所整体市盈率低于创业板、科创板的情况大概率还将持续存在,但可能存在两点变化。一方面,不同板块间的发行市盈率差距进一步缩小;另一方面,随着北交所新股IPO质量的提升,单家企业的发行市盈率有望进一步提高,对于部分企业来说,相较于创业板,在北交所上市或许能够获得更高的发行市盈率和更大规模的首发募资。”一位受访保代分析指出。
而发行市盈率差距的缩小,也成为吸引企业和投行选择北上北交所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