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场越剧上座率近95%”“6场京剧票房80万元”……五一假期,上海越剧院、上海京剧院系列演出频传票房佳绩,展现名家名剧与传统文化对年轻观众的号召力,也折射上海演出市场强大底盘,口碑音乐剧、话剧一再来沪“返场”,依旧供不应求。
戏曲舞台尝试AI技术
如何让经典戏唱出新意,给观众一个抢票理由?上海越剧院率先在戏曲舞台尝试AI技术。5月1日,由上海越剧院主办“风·范”纪念越剧宗师范瑞娟诞辰100周年系列演出第一场中,AI还原范瑞娟原声,令不少戏迷惊喜又感叹,“没想到古老戏曲也追上了最新科技热点。”
技术为内容服务,观众始终愿意为最好的内容买单。5月2日,“风·范”演出第二场《青衫·红袍》是范派嫡传弟子章瑞虹领衔主演的章回越剧,章瑞虹带着范派再传弟子王柔桑、王舒雯和上海越剧院最年轻的范派传人董心心,全面展示范派弟子风采。郑元和、朱买臣、司马相如和李白四个不同的人物,让观众一次看个够。5月3日《梁山伯与祝英台》同样主打“量多质优”,梁山伯由五位范派小生演绎,演出还邀请袁派、傅派、王派、金派、戚派艺术家加盟,观众重温熟悉的“梁祝”组合,也有新组合大开眼界。
上海京剧院连续9场演出,让戏迷目不暇给。“同一时间两场演出,京剧院自己和自己打擂台,绝了。”4月30日,《白蛇传》在上海天蟾逸夫舞台抢先上演,五一在天蟾逸夫舞台6场京剧院演出票房80万元。5月4日京昆群英会青年专场,观众还看到来自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的新面孔。
与此同时,上海京剧院走进“五个新城”,亮相九棵树未来艺术中心。演艺新空间也给了戏曲施展的新舞台。边品茶边赏戏,上海京剧院《红娘》在豫园·海上梨园演出票早早售罄。
剧场与地标联动
如何把申城文旅地标的人气转换为票房?除了《红娘》,还有音乐剧《爱情神话》。
5月2日起,音乐剧《爱情神话》在美琪大戏院连演21场。作为上海·静安现代戏剧谷展演时间最长的剧目之一,《爱情神话》把艺术舞台搬进公共场域,以特别快闪店的形式,把“老白的家”搬进张园。剧方联合蓝瓶咖啡和芈庆铺子推出限定特饮和点心制作工坊,邀约剧中演员和观众一同赴约戏剧下午茶,在快闪店内举办5次戏剧分享会及工作坊活动,分享剧组台前幕后的趣闻轶事。剧组还将亮相“五五购物节”全球大直播,向海内外观众推介《爱情神话》。
《爱情神话》的“安福路”,人群熙熙攘攘,伴着亲切的沪语,刘令飞、施哲明、刘浩冉、徐祥、王勉、赵超凡、井彦乔、冯镝霏等新鲜面孔加入,让观众体验限定款高跟鞋、网红咖啡和手工蝴蝶酥的海派情调。
相比去年在文化广场首演,美琪大戏院舞台和观演空间都变得更加紧凑,剧组调整部分舞台调度,拉近了“街道”之间距离,显出市井生活的热气腾腾。从“香葱茄子”和“乡村骑士”的谐音梗,到贝多芬、肖邦、布鲁克纳和乖乖隆地咚的雅俗共赏,N刷的音乐剧粉丝、慕名而来的游客都看得津津有味。
去年《爱情神话》首演的文化广场,五一迎来经典原版音乐剧《妈妈咪呀!》2024中国巡演。2007年,原版音乐剧《妈妈咪呀!》首次来到中国,就创造了当年的票房神话。时隔17年,《妈妈咪呀!》再一次和中国观众见面,打造适合全年龄段观众的合家欢音乐剧。
《妈妈咪呀!》演员们都是第一次来中国,在剧场里感受观众的热情,在剧场外体验上海地标的假期热闹。演员尼基·斯威夫特去了豫园、外滩,“上海很美丽,到处都是好吃、好玩的地方。”演员斯蒂夫·帕里喜欢在上海购物,“我去了不少购物中心,太华丽了。”演员萨拉·厄恩肖在上海得到了很多热情的帮助,“大家非常友好,积极沟通,帮我克服语言障碍。”
好戏有来有往
何炅领衔主演话剧《水中之书》、陈佩斯主演话剧《惊梦》都在上海首演,几乎每年都来上海。今年五一,这类明星领衔、经过多年市场检验的口碑剧目再来上海,不用大张旗鼓宣传,已被识货的上海观众抢完票。
《惊梦》剧组工作人员笑言,上海观众看话剧一丝不苟。上海大剧院前厅,观众一边打卡《惊梦》水牌,一边和身边人讲解:“这叫水牌,过去剧院就是这样的,是什么戏码剧目都写在这上头。”还有人争分夺秒读《惊梦》场刊:“这里说戏里还有《牡丹亭》,你再搜搜《牡丹亭》看看。”演出后,主演陈佩斯和陈大愚被热情观众团团包围,在戏票、盖章本、场刊上签名,还要回答关于戏的各种细节,“俨然是一场认真的‘考试’。”
好戏来上海,上海好戏走出去。5月3日,上海昆剧团演员胡维露、罗晨雪主演的经典版《玉簪记》亮相苏州,与上昆经典折子戏专场一起参加第9届中国昆剧艺术节。5月4日,《牡丹亭·拾画》亮相昆剧节闭幕式暨“昆曲正青春”90后优秀青年演员折子戏汇演。昆剧表演艺术家岳美缇说:“新一代的上昆演员通过演出得到锻炼并崭露头角,他们的出色表现让我深感欣慰和自豪。”
5月1日,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舞台剧《觉醒年代》2024全国巡演在九棵树未来艺术中心拉开帷幕后,五一后将赴广西南宁参加纪念西南剧展80周年暨第八届全国话剧优秀剧目展演。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总经理张惠庆希望《觉醒年代》多走进市场,多见观众,“让更多年轻观众能够看到上话对于主旋律作品、对于当下艺术审美的表达,大家一起努力,打响上海红色文化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