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上前线、跨江送药、寒夜守望、援建方舱——
我是共产党员 我们责无旁贷
疫情就是命令,时间关乎生命。本轮疫情防控阻击战中,上海各级党组织按照“枕戈待旦、事不过夜,争分夺秒、以快制快,不怕疲劳、持续奋战”的要求,组织动员全市党员干部和志愿者迎难而上,共筑抗疫“红色屏障”。一线的“战斗堡垒”中,有各种职业、各种年龄的人,但在疫情面前,他们都有同一个名字——共产党员!
浦东新区老港镇:
“铿锵玫瑰”驰援村居
在浦东新区,随着防控全面铺开,基层力量告急,老港镇机关、企事业单位迅速组建12支防疫突击队驰援村居。来自镇妇联的执委和女职工也投身其中,展现别样风采。
3月31日上午,某公寓楼内居家隔离的一位居民求助居委,她约了浦西胸科医院的专家门诊,需要配置治疗的靶向药,时值浦东封控、浦西即将封控的情况,她十分着急。反映到突击队后,队长黄亚丹和队员顾丽带上病历卡和临时通行证出发了。其实,她们内心有点忐忑,跨江买药,不知行否?不只是一线防疫人员的证明,也许还有身上党员志愿者“红马甲”的力量,一路上的“卡点”依次打开,她们垫付医药费,顺利配到药品。然而事情并未结束,求助者此时才告知,病历卡上的人是她母亲,住在别的街镇,黄亚丹和顾丽又不辞辛劳,辗转将药送到病人手中。黄亚丹说:“虽然一波三折,但特殊时期,我们为多帮一个人而高兴。”
这群“铿锵玫瑰”中,老港镇文化服务中心主任黄亚丹、赵华、俞晓庆、杨国英四位妇联执委扛起老港居委、东河村、牛肚村和中港村防疫突击队的“大旗”。每天,她们配合村居需求,安排好突击队员责任分工,做好道路值守、巡街、协调派送物资、宣传劝导等各类工作。而遇到开展核酸检测和抗原自测的日子,她们清晨5时多就要到岗,和队员一起开展工作。她们平时是各自岗位上的中坚,如今她们又多了一重身份——防疫路上守护者,逆光而行,向阳而生,共同守护家园。
本报记者 宋宁华 通讯员 陆焱萍
黄浦区五里桥街道:
“先锋上海”有担当
印着“五里桥街道党员先锋队”的鲜红臂章,在防护服映衬下格外醒目。4月4日5时30分,党员杜柱和王之祺“全副武装”,进入核酸检测点位。这一天,2000多名五里桥街道社区工作者、志愿者会合在各个点位,其中不少“大白”是到“先锋上海”社区“双报到”的在职党员。
“80后”杜柱平日里就支持社区工作,常参与志愿服务,尤其这段时间,只要社区党组织号召,他总是冲锋在前。前些天,得知有些老人不会网上购物,他就把自备蔬菜免费赠送给社区长者。杜柱当过兵,“虽然已经转业,但退伍不褪色,关键时刻,必须挺身而出”。
还有一个月,王之祺党龄就要“满周岁”。4月4日这天,他服务的点位申龙大楼有140户居民,60岁以上老人占比达60%。“他们都是长辈,志愿服务正好能帮到他们。”王之祺说,入党满一年,最好的纪念莫过于社区长辈的肯定!
截至目前,五里桥街道辖区在职党员通过“先锋上海”平台进行社区“双报到”的党员逾2000人,非常时期,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先锋上海”党员的身影!本报记者 姚丽萍
静安市北医院:
拦不住的“拗医生”
4月4日5时30分,静安区市北医院门诊大厅,120名将参加全市核酸检测采样的医疗人员集结待发。“孙主任,今天出发的名单上没有你,怎么又来了?”市北医院党总支书记张鶄(音同精)在人群中,突然发现本不在名单里的体检科主任孙宏。
“书记,还是让我去吧,我身体没事儿的,您放心。多一个人多一份力量。”孙宏笑着说。
“前两天你已经瞒着我们去过,很辛苦的,今天就不要去了。我真是拗不过你。”张鶄心疼地说。
这可是孙宏第三次“不请自来”参与社区的核酸采样工作。
孙宏是个军嫂,父母又都是军人,受部队文化熏陶,她内心崇尚奉献和荣誉。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她把救死扶伤作为毕生追求,即便曾经身患癌症,依然一边坚持治疗,一边辛勤工作。本轮疫情来袭时,医院体检科抽调近半人员每天去支援核酸采样。“看到护士每次回来那么疲惫,我真的心疼。”为了让同事多休息一下,孙宏主动加入应急采样队。
第一次是3月27日,孙宏和三位同事来到谈家桥某采样点,从早上8时忙到下午5时多,她还利用中午休息时间,挨家挨户上门“扫楼”,为四位有特殊需求的老人采样。
4月1日是封控后的第一次核酸大筛查,孙宏报名参加,医院领导考虑她刚大出血过,没同意。“我是党员,关键时候要顶得上。”孙宏坚持出征,随134名战友开赴金峰大厦采样点。
4月3日晚,当孙宏得知明天上海又要进行新一轮筛查。“这个节骨眼,社区核酸采样肯定缺人手。”孙宏第三次报名请战,医院领导不仅婉言谢绝,连出发集结的通知都不发给她。结果,就出现文章开头那一幕,“拗医生”不请自来了。
在大宁路街道一个采样点,看见孙宏等“大白”辛勤工作,一对居民夫妻将手写的“辛苦”两字送给他们。
特约通讯员 喻文龙 本报记者 江跃中
奉贤区花厅村:
的哥化身“守村人”
在奉贤区柘林镇华亭村,有个名叫徐继光的的哥党员,年近六旬的他,在华亭村封控前主动承担起运送困难村民去做核酸检测的任务。全面封控后,他又主动请缨,参加防控志愿服务。
华亭村老人多,封控初期,不少年纪大的村民不会操作App,出现“买菜难”,同时村民配药问题也凸显出来。徐继光主动参加志愿服务,为村内挑起采购配送担子。他还在封控点位担任执勤员,防止非必要人员进出,成为“守村人”。近日倒春寒严重,望着老徐坚守一线的身影,村民说:“老徐真不容易,那么晚了还站在路口守着,让我们觉得很安心。”
实际上,徐继光不是首次奔赴抗疫前线。2020年疫情防控期间,老徐就承担护送境内外人员至隔离管控点的工作。他表示:“我是党员,关键时刻,能为老百姓服务,是我的光荣。”本报记者 李一能 通讯员 费诗韵
金山区朱泾镇:
带病坚守防疫岗
这些天,天还没亮,“金山好人”获得者、老党员沈忠兵便已出了家门。在金山区朱泾镇临源二村小区门口,72岁的沈忠兵和老搭档、70岁的单元林自发准点值守。
其实,召集辖区防疫志愿者时,老沈是社区工作者有意“避开”的对象,因为老沈在年初因右肩肩周炎住过院,3月初才出院,加上去年还动过脊椎手术,连续志愿服务太辛苦了。
然而,沈忠兵坚持不能缺席全民“战疫”,“大家都在做贡献,我虽然年纪大,但还走得动,又熟悉小区,能帮上一点忙也好。”老沈毅然加入临源居民区防疫应急志愿者队伍,居委干部考虑实际情况,就安排他和老单值守小区出入口。
“现在还处于管控期,千万不要放松警惕,请大家自觉做到足不出户!”“请还没有做核酸检测的居民赶快下楼!”……小区里,一声声来自小喇叭的“喊楼”声不绝于耳。没有志愿服务任务的时间段里,沈忠兵“眼里有活”,又自发穿梭于小区一遍遍巡逻,由于右肩仍隐隐作痛,他只能用左手拿起小喇叭播放,将最新疫情防控要求传进楼栋,打通防控宣传的“最后一百米”。当遇到想出门散步的居民,老沈耐心劝回;当遇到居民有实际困难,他积极向居委会反映,想方设法帮助解决。
居民区搞核酸检测,老沈也经常协助居委会为13个楼道的老年居民上门发放打印好的采样二维码,领队、清点、提醒保持两米间距、维护秩序,助力核酸检测加速度、有温度。十多天的防疫志愿服务中,老沈一天都没有缺席。
沈忠兵有着50多年党龄,也是退伍军人,但那颗为党为民的红心却始终火热。他自2011年退休后,已默默在社区奉献十来个年头,同时作为一名社区“网格员”,沈忠兵总能把居民的诉求和“急难愁”事放在心上,居民们家里碰上点难事,也习惯第一时间找他帮忙。在防疫时日夜值守、在寒冬里为小区扫积雪、自掏腰包维修小区隔离带、在他人晕倒时采取急救等故事让人动容。沈忠兵说,“我也住在这个小区,与人方便,自己也方便。”本报记者 屠瑜 通讯员 陈素芬
中建二局:
改建“方舱”显身手
“作为党员,这种时刻,肯定要冲锋在前。”李宏杰是中建二局参建上海国家会展中心改建方舱医院团队首批成员之一。改建工程即将完成,投用后可安排4万张床位。
特殊时期,生产物资筹集困难,连一盒螺丝都是稀缺品。李宏杰积极协调资源、保证进度,他是施工现场接打电话最多的人,却来不及打给同样战斗在抗疫一线的妻子。
李宏杰的妻子是名医护工作者,正在市第一人民医院参与抗疫工作。“她在一线与疫情斗争,我既支持,又担忧,还有些羡慕。”李宏杰告诉记者,接到援建通知前,他一直报名参加社区志愿服务。接到援建命令后,他匆匆把孩子托付给老人照顾,便踏上征途。
中心改建方舱医院项目进入尾声。李宏杰和同伴已把电话簿、微信好友列表和云筑网等供应商平台翻了个底朝天。“哪怕能多一方砂浆、多一卷线缆,影响方舱按时完工的因素就能少一分,我们所热爱的上海和我们所熟悉的生活就能更早一点回来。”李宏杰说。通讯员 袁襄川 本报记者 杨欢